河南教育宣传网

首页 > 要闻播报 > 正文

全面推进“双减”在学校落地见效

发布时间:2021年12月21日17:57 来源:微言教育

  12月21日,教育部举行“办实事 见实效”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,围绕“双减”工作情况介绍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成效。




  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情况怎么样?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的介绍——


  今年7月24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事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,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,事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


  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双减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“双减”文件要求,把落实“双减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,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“双一号工程”,采取百日会战等一系列有效措施,综合施策,狠抓落实。在落实“双减”工作中,始终把校内减负提质作为“双减”工作的根本之策,着力通过落实“双减”,进一步树立科学教育观念,强化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;进一步厘清教育体系,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;进一步净化社会教育生态,有效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;进一步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,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教育部紧紧抓住秋季学期这个落实“双减”的第一学期,周密部署,深入推进,推动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开局良好、全面突破、成效明显。


  一、高度重视,全面部署学校落实“双减”任务


  一是精心谋划部署。凝聚减负共识,今年暑期举办了各省(区、市)主管厅长、处长学习研讨班,深刻领会“双减”文件精神,统一思想认识,谋划落实举措。出台配套措施,印发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、做好课后服务、规范考试管理、探索暑期托管等系列配套文件,细化具体落实要求。推动综合改革,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28个分学科、分领域的专委会,强化教学改革指导;建立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,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;加强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,发挥辐射引领作用。激发内生动力,部署开展“基础教育精品课”遴选工作,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;进一步精心打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,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精品专题教育资源,服务学生自主学习、服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、服务边远农村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,也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“停课不停学”工作。


 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。坚持一手抓减负,一手抓提质,按照“双减”文件精神,指导学校强化“三个提高”:提高作业管理水平,坚持压总量、控时间、调结构、提质量,完善作业管理办法,加强学科组、年级组作业统筹,精准分析学情,强化作业设计研究,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切实减少重复性、机械性作业,确保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;提高课后服务水平,推动校校开展全覆盖,保证时间“5+2”(每周5天、每天2小时),丰富内容上水平,吸引学生广参与,强化条件有保障,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,推动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;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,着力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,注重教研支撑和专家指导,完善教学规程,创新教学方法,加强辅导答疑,完善教学质量评价,保证学生学业质量,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,促进学生学足学好。


 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。健全上下联动机制,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“双减”工作直报平台,通过学校直报、双周通报、每月调度、社会监督等方式,推动地方教育部门、中小学校认真落实“双减”任务。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,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通过专题家长会、家长学校和多种媒体渠道,广泛宣传“双减”政策精神和学校落实的具体举措,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,理性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目标,防止盲目攀比导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。通过网上直接填写调查问卷,广泛了解家长对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的感受和意见建议。健全典型案例推广机制,及时总结各地各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分三批推广了51个关于校内减负提质的典型案例,并广泛宣传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

  二、积极作为,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


  新学期开学以来,各地各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聚焦做好校内减负提质,创新工作思路,细化落实举措,广大校长教师积极作为、辛勤奉献,推动“双减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


 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。各地各校普遍(99%以上)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,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,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,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“双减”前的46%提高到目前的90%以上。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、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,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,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。99.6%的学生家长反映,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。


  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。各地各校“一校一案”制订了课后服务方案,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,基本实现了“5+2”全覆盖,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。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,落实全面育人,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,有效解决家长“三点半”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。在课后服务时间不仅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书面作业,做好答疑辅导,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、体育、艺术、阅读、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,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,有92.7%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,88.3%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,87.3%学校开展了科普、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,课后服务吸引力显着增强。在课后服务工作中,广大教师积极付出,有91.7%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,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,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,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.1%提高到目前的91.9%,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,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有效解决了家长“三点半”接孩子难问题。在课后服务中,根据家长需要,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;此外,有2.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,有302.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。


  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,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、示范校。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完善教学管理规范,99%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,认真执行教学计划,注重强化教学管理、教研备课、教学评价,精准分析学情,改进教学方式方法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;99%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“零起点”教学,注重做好幼小衔接、小初衔接;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,98.7%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,切实做到减负提质,保障学生学业质量。


  四是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。“双减”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、家长、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,科学教育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同,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,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、身心健康发展,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。特别是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、多刷题、盲目报班的行为。据中国青年报调查,70.3%的家长认为要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育儿理念,66.2%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、陪伴孩子参与校外体育运动,65.5%的受访家长表示不额外增加孩子课业负担,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。


  五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快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深入落实“双减”的重大举措。面对“十四五”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,高度重视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,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,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,稳妥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,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、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,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,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,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,加快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教育差距。


  六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深化。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,普遍把落实“双减”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,切实发挥好评价“指挥棒”作用,着力扭转唯分数、唯升学不良倾向,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,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,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。


  学校落实“双减”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、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。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,校内减负成效初显,作业负担明显减轻,73%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“双减”前明显减少,85.4%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。《中国青年报》调查显示,72.7%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。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,97.3%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。


  学校落实“双减”、推进减负提质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,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、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,特别是广大校长、教师辛勤付出、无私奉献,表现出了强烈的教书育人情怀和使命责任担当,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。


  三、巩固成果,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水平


  学校落实“双减”工作虽然开局良好,取得明显成效,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成果还是初步的,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,还需要持续巩固、提高水平。


 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,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,坚持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,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重大机遇,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。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经验,深入分析存在问题,围绕“巩固成果防反弹、消除盲点找问题、提高水平抓突破”,推动“双减”落实继续往深里走、往实里走、往高里走,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上水平。


  一是作业管理再强化。在“压总量、控时间”基本到位的基础上,注重“调结构、提质量”,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指南,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,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,增强作业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

  二是课后服务再提升。在“全覆盖、广参与”基本实现的基础上,注重“强保障、上水平”,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到位,采取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等多种方式,统筹利用科普、文化、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,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、吸引力。


  三是课堂教学再提质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核心工作去抓,认真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,健全教学科学管理长效机制,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,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,精准分析教情学情,加强学业质量监测,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


  四是赋能教师再发力。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。通过培训、教研、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,切实提高教师育德、课堂教学、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、实验操作、信息化应用、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水平。


  五是均衡发展再提速。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,认真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,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,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,打造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,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,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
  六是宣传引导再深入。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、立体化、系列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,使“双减”工作的理念、政策、成效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,进一步形成支持“双减”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


  “双减”督导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何?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的介绍——


  为推动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教育部将“双减”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“一号工程”,在部署各地将“双减”工作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、实行常态化督导基础上,秋季开学以来,重点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:


  一是建立半月通报制度。自9月起,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,每两周对“双减”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,倒逼进度慢的省份加大力度,确保按期实现工作目标。对通报的指标,我们根据全国工作进度和不同阶段工作重点,适时作出调整。截至目前,已印发6期半月通报。


  二是开展专项督办。针对校外培训机构“退费难”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,我们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。要求10省市全面排查、完善调度机制、加强督导检查,看住重点机构、管住银行账户、盯住关键人员,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控和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工作。


  对8个“双减”国家试点进展慢的省市,印发督办通知,督促8省市进一步增强试点责任意识,加快推进“营转非”和培训预收费监管工作,起到试点地区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。


  三是开设“曝光台”。在教育部官网设“曝光台”,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。同时,印发督办通知,督促机构所在省市落实整改,并要求其他省份引以为戒,避免出现类似问题。


  四是设立举报平台。教育部在“微言教育”“中国教育督导”微信公众号和“中国教育发布”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,接受群众实名举报。对8月份的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,我们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,印发督办通知,要求相关省市逐项核查,目前已办结70%,其余未办结的30%主要涉及退费问题。因退费问题涉及合同双方,有的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核查,办结需要一定时间。从举报平台数据看,11月份共收到举报线索4280条,数量大幅下降,印证了“双减”工作的效果已开始显现。


  2022年,我们将继续把“双减”督导作为教育督导“一号工程”,加大督办、通报、约谈和问责力度,推动“双减”工作取得新的成效。


  落实“双减”工作,学校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?


  改革教学促高质量 丰富供给保高获得——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


  一是推动学校教学各环节转型升级。在备课环节,教师备学情、备教材、备资源、备环境,统筹提升备课质量。课堂教学中,通过虚拟与现实、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式结合,深化课堂教学质量。在作业布置上,依托“智慧作业”等信息化手段,有效提升作业质量。在考试环节,以“开准化验单”为导向,精雕每一道题、每一个选项,实现考试的高质量、高效能。


  二是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供给。以“四段式”服务做“实”课后供给:体锻时光时段——在下午增加一次体育锻炼,实现全员户外活动;学科辅导时段——帮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,各学科教师查漏补缺式辅导服务;兴趣延伸时段——通过兴趣+自选的方式,拓宽学生成长途径;温馨托管时段——根据学生和家长需求,安排静心阅读等内容。截至目前,我校98%的学生选择了在校参与课后服务。


  三是挖潜现代化学校治理。通过中、小学教师跨学段轮岗任教,探索九年一贯长链条人才培养。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,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。通过技术赋能教师“云交流”,通过“双师课堂”等形式,实现了东城、房山、大兴三地师生同上一节课、共享优质教育的跨地域深度互动。


  优化学校供给 守好学校育人主阵地——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


  一是58节关键课打造高效课堂,确保学生学会学足学好。学校系统梳理小学六年的教学内容,提取学科核心知识点,整体构建贯穿六年的关键课,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学科整体的知识网络,切实提高教师教学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。学校将课时进行统筹安排,设置了数学游戏、数学文化、数学思维等三大类拓展课程,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爱上数学学习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。


  二是丰富课后服务供给,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做好课业辅导。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“有意思”的学科课程,为学生提供配音、演说家等可选择的“作业超市”。同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,采取“集中+个性”辅导答疑相结合的形式,开展“导师制”辅导。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。开设艺术、体育、科技、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的课后活动。变学校单一的供给为多元供给,加强与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的合作。目前,学校共开设课后服务课程40多门。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5%以上,调研显示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超过98%。


责任编辑:李达

最新发布

公众号文章